中非合作论坛是发展非中关系重要平台
莫桑比克在中非产能合作中的地缘优势是什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举行。苏丹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教授阿迪勒·哈桑认为,中非合作论坛是发展非中关系的重要平台,中非合作发展是否会增添新动力?4.经济合作中非国家在贸易、投资、农业、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潜力,为什么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促进中非合作和中非关系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看看这份报告。9月5日,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COIDIC)与刚果共和国政府签署《关于开发刚果共和国黑角经济特区的框架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胡、刚果共和国大型工程部长让·雅克·雅布和经济特区部长吉尔伯托·莫奇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双方将坚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作为黑角经济特区的开发主体,负责特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
通过该项目的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刚果共和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黑角经济特区是刚果共和国政府推动的重点发展项目,也是中刚产能合作的重点项目。根据COIDIC编制的规划,黑角经济特区战略定位为“一基地、一中心、一平台”,即资源加工基地、非洲区域工业中心和中刚合作示范平台。在功能定位上,规划建设工业制造、自由贸易、物流服务、生活居住、公共事业等五大功能的综合工业园区。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促进中非合作和中非关系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繁荣。1.历史背景中国与非洲国家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自上世纪50年代中非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具有共同利益的中部非洲国家在经济、社会和发展方面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和需求。
3.政治合作中国和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和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中有着相似的利益。打造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增加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双方可以加强政治对话,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4.经济合作中非国家在贸易、投资、农业、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潜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合作性,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双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12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大使圆桌会议。会议以“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阐释了“十四五”时期国际合作的新机遇,以及如何加强中国与非洲自由贸易区(AfCFTA)的合作。来自非洲国家的60多位大使和参赞,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在会上指出,十四五规划正在听取各方建议和意见,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展。
朱民认为,与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相对应,中国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要进一步上升并不容易。中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应的经济结构也会发生重大调整;此外,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生态环境今非昔比。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应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如何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即将召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峰会筹备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今年6月,中非贸易额达到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过去三年,中国每年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
“十大合作计划”的全面实施,为帮助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工业化、促进非洲一体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初步统计,“十大合作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已建成和在建项目将帮助非洲增加约3万公里公路里程、8500万吨/年港口吞吐能力、900多万吨/日清洁水处理能力、近2万兆瓦发电能力和3万多公里输变电线路,为非洲国家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
今年7月,由南部非洲6个姐妹党联合建立的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在坦桑尼亚奠基,由中国一家公司通过招标承建。未来,这个研究所的建设必将在非洲政党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南部非洲国家形成政治共识,为非中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举行。苏丹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教授阿迪勒·哈桑认为,中非合作论坛是发展非中关系的重要平台。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莫桑比克一直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基础设施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成本才能降低,只有建设更多的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港口,才能提高物流运输能力。近五年来,中国企业在莫桑比克参与了92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32亿美元,创造了1.4万个就业岗位。在推介会上,新西兰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企业在莫桑比克投资的重要领域,新西兰计划修建更多的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港口和大坝,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是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遇到的最大法律问题。根据相关调查研究,中资企业在非洲遇到的劳动关系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劳动法要求对当地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非洲很多国家的劳动法都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培训成本,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由于一些非洲国家的教育和培训水平较低,缺乏具有相应技能的当地人员。即使法律没有这样的要求,很多中资企业也要自掏腰包培训员工。
东非三国的劳动法非常重视保护当地劳动者的工作自由,例如,允许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允许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工资的支付方式等等。因此,中国的企业经常缺乏人力,不得不临时招聘员工,而新招聘的员工必须接受再培训,这导致人力成本增加,第三,当地劳动法规定的假期较多,加上当地员工加班意识不强,导致工程进度关键时期缺少必要的人员。